首页 学校答疑 古代科举第三名是叫什么(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古代科举第三名是叫什么(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古代科举第三名是叫什么 乡试中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中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中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科举,…

古代科举第三名是叫什么

乡试中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中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中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于隋朝,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第三名称

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剩余的没有特殊称号。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举行仪式

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举行的,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

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

初六日考官们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毕,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

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初十、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科举前三名有什么官职

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状元、榜眼、探花。

大家都知道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是通过考试的形式。那么下面咱们来说说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详细内容 01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02

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03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广东技校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jixiao001.cn/1373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广东技校网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文章中出现的专业、中专学校及中专学校排名仅供参考,不构成择校建议,请您务必对学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